2011年6月22日

The Feeling - Together We Were Made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Release : 2011.06.20

The Feeling並不是一開始就受到音樂傳媒與樂迷們的追捧而成名,相反地,自1995年學生時代一路走來的五人編制,憑藉大小的現場演唱表演,穩紮穩打始逐漸累積樂隊的知名度,組建至今的15年間樂隊成員皆未變動或退出,可想而知在這段歷程團員們對音樂和彼此間的革命情感之深;儘管未正式發片,The Feeling在演唱會中自發自製的幾首demo單曲皆獲得了不小的注意,終於在2006年,The Feeling迎來了樂隊生涯中最大的轉折。

           

2006年六月The Feeling發行首張專輯「Twelve Stops & Home」,陸續推出的幾首單曲皆有非常出色的榜單成績,專輯銷售光在英國本地就大破七十萬張。我還記得五年前第一次聽到The Feeling就是"Sewn",主唱Dan線條分明的臉龐、帶著自擾的抑鬱氣息,溫婉的曲風在當時的英國的確是一股清流;悠閒暖煦的"Never Be Lonely";輕快討喜的"Fill My Little World"、"Love It When You Call"簡單的歌詞和旋律盡皆是滿溢的愉悅;儂語情歌的"Rosé"則是The Feeling浪漫情懷的依附寄託;綜觀這張專輯在英國大受歡迎並不是毫無理由。

                   

再來我不得不老調重提BBC在每年所公佈的潛力新人名單真是一項超大的光環,只要榜上有名就是最好的音樂宣傳,2005年Post-punk revival獨立樂隊The BraveryBloc Party紛紛出線標籤BBC潛力新人名單,2006年則有憂鬱的輕搖滾The Feeling、Kubb,2008年的DuffyAdeleThe Ting Tings,這幾年所提名的樂隊和歌手都不難看出復古風的正流行,因此2006年The Feeling能以極為優異的得票率名列當年度第三名的潛力新人並不意外。

2008年第二張專輯「Join With Us」雖在發行首週空降英國專輯榜冠軍,但之中主打的幾支單曲的表現卻不如首張專輯那樣來的亮眼;「Twelve Stops & Home」的清新曲式似乎已用盡,另外也能感覺得出The Feeling不想再延續「Twelve Stops & Home」中的老梗,我翻出在三年前所寫的「Join With Us」跟現今再度回頭聆聽舊作,感覺真是有些詭異性的落差;仍然很喜歡溫文儒雅的"Without You",三不五時飄來微風般舒服的想念。

            

看了些來自英國的樂評,果然給予正面評價的並不算多,尤其以NME最為毒辣,「Together We Were Made」只值一分(滿分十分,當年首張專輯NME還給過四分);「Together We Were Made」中我較為喜歡的單曲是"Leave Me Out Of It",由電氣起舞弄影的窈窕身姿,低飛在水面輕掠而過,請來Sophie Ellis-Bextor一起合唱,唯一有些介意Sophie的音域在這支單曲顯得大材小用,可有可無。

昨天聽完整張專輯就讓我皺眉頻頻,一直苦於找不到切入點和感覺,但這兩天利用空閒時間在腦袋大概整理了The Feeling三張專輯的架構,其實也就不難理解The Feeling究竟想藉著「Together We Were Made」表達些什麼。The Feeling在很早就開宗明義的告訴樂迷他們唱的是"流行樂",早期的The Feeling調調雖帶有復古的回歸色調,但傳媒們讚揚仍帶有添加渲染的成份在,也多少扭曲了樂隊音樂的本質,所以請拿掉那些無謂的形容詞,無關The Feeling,這只是一張流行專輯。

Official    MySpace    Last.fm    Wiki    Amazon

Infatuation       Join With Us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